10月17日,《贵州日报》聚焦六盘水,以《六盘水 十年诚非凡 山河正青春》为题推出整版重磅报道,讲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六盘水市坚持以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社会突破式发展,矢志不渝奔跑在“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越来越幸福”征程上,演绎出跨越式蝶变的凉都发展传奇。↓↓↓点击图片查看↓↓
雾断云续,绝壁峭崖,“世界第一高桥——北盘江大桥”红色桥身在缭绕变幻的云雾中时隐时现,光华夺目。似一首烙刻在磅礴乌蒙的大地颂歌,又如一道高悬云端的当空彩练。
2016年北盘江大桥通车。自此,云端高桥肩负起连接滇黔两省、贯通西南地区交通干线之使命。而今,高桥之上,小轿重卡飞奔疾驰,通商易货广陌通衢;高桥之下,六盘水叩开山门向蔚蓝,苦心孤诣筹谋“越壑”良策,用好用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桥和船”,幸福六盘水大道如砥。党的十八大以来,六盘水市坚持以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社会突破式发展,矢志不渝奔跑在“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越来越幸福”征程上,演绎出跨越式蝶变的凉都发展传奇。从创新探索“三变”改革到获批创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从山地特色农业风生水起到工业经济筋强骨壮、旅游品牌遐迩闻名,十年厚积薄发,六盘水用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丰富幸福生活的成色,走出了一条成长型资源城市的转型发展之路,地区生产总值迈入千亿元大关,实现2倍增长。徜徉在纵横阡陌,抬眼望高楼林立,俯首见绿意成诗。十年踔厉奋发,六盘水把群众的“幸福指数”作为衡量为人民服务实效的新标尺,提前一年整体摆脱绝对贫困;全国文明城市花开凉都;获批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一张张因产兴业旺、乐业安居、政惠人和绽放的灿烂笑脸,成为幸福最生动的定义。转巨石于万仞、驭轻舟于万重,在新征程中赶考交卷。六盘水市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抢抓国发〔2022〕2号文件重大历史机遇,坚定不移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一门心思抓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幸福六盘水精彩篇章。今日六盘水,城市发展日新月异。
工程车辆南来北往,立梁架柱昼夜奋战。深秋,六盘水盘南产业园区,省级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西南首个超超临界火电项目——盘江新光2×66万千瓦燃煤发电项目正火热建设。该项目由盘江煤电集团所属企业投资,按照煤电一体化方式建设,建成后采用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技术,按照超低排放标准,同步建设烟气除尘、脱硫和脱硝装置,实现燃煤发电清洁高效。地企共建,“西南首个”这一创举承继着“江南煤都”近60年保障能源安全的光辉印记,铭刻着六盘水与盘江煤电集团巩固煤电优势产业的如磐意志,成为再启非凡十年又一“开山之作”。“工业是深植六盘水历史的基因,是六盘水区域经济的最大特色。”从历史走向未来,因煤而兴、因工而立的六盘水,一方山水的起落沉浮始终与能源命运与共,工业兴衰关乎发展全局。这是一组发掘于故纸堆中的数据:2013年,六盘水工业增加值约450亿元,占GDP总量的“半壁江山”,但火电就地转化率为26.8%,煤炭深加工就地转化率仅为0.07%。把数字解码,现实矛盾即浮出水面:一方面资源经济规模不断扩张,一方面资源转化率却始终在低水平徘徊,产业结构单一、发展粗放、就地转化率低、新兴产业少等困局亟待破解。这十年,六盘水致力突破“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的资源依赖型经济,循环经济发展迈开坚实步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志比金坚,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勇毅笃行。贵州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山脚树矿智能综采指挥室工作井然有序。
累计淘汰煤炭落后产能2143万吨/年;全省第一个煤矿智能化辅助系统、西南地区第一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亮相六盘水,正常生产矿井实现“两化”改造全覆盖;水钢集团在全省第一家将机器人用于钢铁生产;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全部完成……省内链条最完整的铝及铝加工产业集群诞生于此;全国规模最大的1.5万吨/年的玄武岩连续纤维产能形成;第一家制氢工厂、加氢站、氢能公交车、运氢管束车全省率先落地;建成全球同行业中装备水平最先进、资源利用率最高的硫酸锰生产线……以更大的景深回看,曾担当贵州工业化先驱的六盘水,十年工业答卷气壮山河:每年为贵州贡献一半的煤炭产量、近三分之一的火力发电量和超过一半的钢产量,“江南煤都”再绽芳华。体察国情与世情,跋涉历史和田野,著名学者费孝通曾在其著作《乡土中国》中写道:“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观照当下,为种地谋生的人们谋幸福,才懂得丰收的珍贵。于苍茫乌蒙拨开历史烟云,农之一字,曾经黯淡。从“三线”火红年代走来,工业光芒耀眼,对于农业,不少六盘水人自叹于“先天条件”掣肘重重,“瘦土生金”是民之切盼、城之忧戚。从“贵州屋脊”的菌花绽放到淤泥河畔的醇酒悠长,从俯身躬耕的面朝黄土到驭机农事的仰望蓝天,十年厚重画册的开合之间,一座城以工立身,却将“三农”工作视为重中之重的赤诚初心跃然眼前。早春,大山脊梁处,春风雨露滋养新生鲜叶,水城区南部园区白族小镇早春茶抢“鲜”开采,筐采盈盈、杀青晾晒、塑叶成形造就杯盏里的浮沉,“喝着喝着,春天就来了”奏响春之序曲;六盘水早春茶抢“鲜”开采。盛夏,大山肩膀上,“六盘水市十佳种植能手”晏廷银为乡邻传授猕猴桃管护技巧,一个个猕猴桃,相继穿上桔色“衣裳”,静待脱去“外衣”,演绎“一颗红心走天下”的风景独好;金秋,大山臂弯里,初好农业筹集上亿资金,开出3元保底收购价,奔赴山乡原野,不舍昼夜把刺梨果农一年辛勤兑换成揣进兜的“热钱”,质检、上秤、装车,笑容里有苦辣酸甜的幸福滋味;求索十年,凝望十年,六盘水坚持于不可为处有为、变荒山荒坡为千顷良田,坚持有舍才有得、走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之路,坚持以规模抢市场、以市场定规模,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其道大光。六盘水以“两园一田”建设为引领,建成万亩以上产业基地15个,发展以“凉都三宝”为重点的特色农业近400万亩,刺梨种植和加工规模全国最大,红心猕猴桃种植规模全省最大,打造年加工万吨猕猴桃精深加工中心和贵州最先进的分级包装生产线。31个农产品被认证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农产品被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6个农产品获批“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认证;凉都“弥你红”红心猕猴桃在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斩获金奖,凉都刺梨原汁搭上中欧班列,抢滩登陆新蓝海。“三变”改革9次写入中央文件,全市有55.8万户农户成为股东,受益农民185.4万人,依托此创举成功获批创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水城农业现代产业园全省率先创成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国家农业龙头企业2家、国家级示范社23个。8月28日,六盘水市旅游推介暨2022年中国凉都·六盘水消夏文化避暑旅游季在六枝特区拉开帷幕。活动现场,5条精品线路面向社会发布,“滑雪+温泉”旅游优惠政策新鲜出炉。拉长时间轴来看,2004年3月,六盘水决定打造“凉都”城市品牌,4个月后,首届凉都·六盘水消夏文化节开幕。自此,年年赓续绵延,19年如约盛夏,“中国凉都”声名远播。以节兴旅,借“赛”出山,从蹒跚起跑到步伐矫健,数据中看见步伐转换:这十年,六盘水市接待游客量、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16.3倍和21.9倍,成为贵州旅游产业的一匹“黑马”。从地下挖煤“掘金”到地上文旅“开花”,这十年,六盘水与“山地公园省”打造同频共振,致力用好气候“凉资源”,深耕旅游“热经济”。其间,有基于旅游市场规律“取他山之石”的借鉴转化,更有立足自身所长“以工业思维发展旅游”的创新探索。立足“中国凉都”城市品牌,六盘水打造“春赏花、夏避暑、秋品果、冬滑雪”的四季风情,3大滑雪场、6个温泉宾客如云,“南国冰雪城、冰与火的恋歌”成为凉都的又一张烫金名片。玉舍滑雪场
把游客留下来,让“走马观花”变“下马看花”,中国凉都夏季国际马拉松赛、牂牁江滑翔伞公开赛、野玉海越野汽车拉力赛、攀岩赛等一系列赛事相继举办,山地成为运动胜地、康养乐园。赏峡谷幽深、看草原佛光、品“三线”文化、享乡村野趣……过去十年,六盘水市国家A级旅游景区从1个增加到47个,其中新增国家4A级旅游景区13个,盘州市成功创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沪昆高铁境内段、安六高铁建成通车,世界最长同路径山地索道运营,旅游巴士日渐规范,“快进慢游”的“大动脉”“毛细血管”日益畅通,同时,旅游线路推陈出新、旅游设施日臻完善。工业耦合旅游,六盘水重回城市发轫原点,打造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六枝记忆·三线建设产业园、盘州三线文化主题园等,把铁与火的辉煌印记转化成展现凉都城市文化精神的旅游地标。农业联动旅游,一边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一边蓄力打造田园综合体、文旅型村居使之成为都市眷侣的乡愁归属,而今,凉都乡村正迎来越来越多山外来客,“凉都三宝”成为旅游伴手礼。跨越发展的梦想,奋进时代的江河,在钢锹和铁锤的辉映中,一座“三线名城”六盘水,从荒坡野岭中苏醒,因拓荒者的执著和艰辛的耕耘,孕育出奋勇勃发的撼山力量。资源、企业、城市,于六盘水而言,是城市崛起次第渐生的底层逻辑,走出一条“三地同城、城乡融合、产城互动、生态宜居”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则是标注未来的幸福坐标。经历近半个世纪的壮阔波澜,艰辛过去了,留下的是难忘的坚韧与壮烈;青春远走了,因“三线”建设拔地而起的砖瓦楼房、工矿小区还在岁月风霜的打磨中静默见证城与人的变迁。拓展城市发展的版图,过去十年,六盘水两个“三地同城化”步伐加快,盘州撤县设市,水城撤县设区,六盘水高新区挂牌成立,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9.2个百分点,培育出9个全国重点镇。直面成长烦恼,承受转型阵痛,这十年,六盘水奋力提升城镇品质,累计改造棚户区25.2万户、老旧小区3.8万户;城市集中供热面积达331万平方米,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全覆盖。水城区老鹰山街道小河矿区生活区,翻新维修的筒子楼稳固亮堂、集中统一的厨房干净整洁,漫步道、陈列室、小广场等墙绘“三线”建设历史,此般焕新,成就“修旧如旧”的住有所安。钟山区月照社区独山村,十里绝壁以北,从河谷出发,向上一路斗折蛇行,越过28道连续急转弯,曾与世隔绝的保华镇奢旮村浮于眼前,承载兴奋与欢欣的这条路名唤木月环线。曾几何时,一水中分峙两山,独山、奢旮两村光景却可称云泥之别:当奢旮人还在埋头地里刨食,独山人早已适应抬头看路,端上了乡村旅游新“饭碗”,周末节假日游客纷至沓来。砸碎贫困的枷锁,迎来梦想的新生。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全长26.8公里木月环线建成通车,一辈子没走出大山的老人走出去“看世界”,背井离乡的游子成为返乡创业的儿郎……路的故事,向来是史话文书里最牵绊人心、荡气回肠的篇章,也是过去十年六盘水破解城乡发展不充分与不平衡相互交织难题,重塑新型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的战略之一。28个百分点,这是六盘水乡镇通二级及以上公路占比高于全省的指标;国家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市,这是六盘水30户以上自然村寨实现硬化路“组组通”后收获的新荣光。银龙飞自乌蒙山,这十年,六盘水沪昆高铁境内段、安六高铁建成通车,盘兴高铁开工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铁”;天堑通途筑峥嵘,建成盘兴、六威、六赫高速公路,纳六晴等公路建设有序推进,“三横一纵一环”高速公路主骨架全面形成……“半夜灯前十年事,一时和雨到心头。”当浩瀚历史淌过时光之河,今天,徜徉在乌蒙山间水畔,夜郎古国的文明余音悠远回响,“三线”建设的薪火接续传承,非凡十年的浩荡长歌响遏行云,秉“国之大者”,怀赤子之心,我们的征途在星辰大海。
热线:0858-8261612
投稿邮箱:98342638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