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既是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也是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其中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
1月24日,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徐晓兰表示,过去一年,中小企业经受住了原材料价格高企、订单不足、疫情汛情等复杂严峻形势考验,保持稳定恢复增长态势,2021年1-11月,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20.7%、28.2%;两年平均分别增长9.8%、17.1%,进一步体现了中小企业的韧性和活力。
“中小企业好,中国经济才会好;中小企业稳,宏观经济大盘才会稳。”徐晓兰强调,针对中小企业今年发展中的新困难、新问题,要更加精准出台一系列政策,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着力推动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1月24日上午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相关工作情况。图片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
四个“着力” 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期对2.5万家中小企业调查问卷显示,85.1%的中小企业认为发展环境有所改善,85%的中小企业认为融资环境有所改善,92%的中小企业认为税费负担减轻。
“总体来说,中小企业的政策让中小企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得到了较大提升。”徐晓兰指出,202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还将做好四个“着力”,助力广大中小企业渡难关、增后劲、保就业。
一是着力减轻企业负担。推动落实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纾困帮扶力度的通知》等系列惠企政策,推动延续阶段性惠企政策,进一步加大减税降费等惠企力度。
二是着力增加企业实惠。继续实行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政策,促进中小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发挥中央财政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作用,新增支持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三是着力保护企业合法权益。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健全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款项长效机制,推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及时支付采购账款,防止拖欠。充分发挥司法职能作用,加强中小企业产权司法保护,为企业发展营造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
四是着力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构建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加大分层培育和分类指导,实施中小企业补链强链行动,培育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引导创新资源向中小企业集聚,实现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融通发展的格局。
“一纵一横” 为中小企业强链补链稳链
“如果把一条产业链打开来看,能发现无数的中小企业在做支撑。我们的产业链经受住了疫情的冲击,很大程度上也归因于我国中小企业在产业布局上之深、之广。”徐晓兰表示,可以肯定的说,中小企业是产业链供应链上的重要环节,是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重要力量。
徐晓兰指出,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推动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加快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推动中小企业加强产业链合作对接,对推动中小企业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下一步,将通过“一纵一横”来推动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强链补链稳链。
“一纵”就是聚焦产业链,开展中小企业强链补链稳链行动。近期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做出部署,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组织实施一批重点项目,推进制造业强链补链和稳链。其中,中小企业是制造业强链补链的重要力量。要部省联动,实施中小企业强链补链稳链行动,推出一系列政策支持,开展一系列活动,推动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市场、技术、人才等创新资源,融通创新共铸产业韧性,加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对产业链供应链的支撑。
“一横”是加强对服务业中小企业的分类指导。会同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推动出台更多面向服务业中小企业的普惠性支持政策,助力稳定服务业产业链供应链。
培育“小巨人” 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局长梁志峰指出,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着力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目前培育格局初步建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数据显示,2021年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2930家,是第一、二批总和的1.5倍。梁志峰指出,4762家“小巨人”企业具有“5678”的特征,超五成企业研发投入在1000万元以上,超六成企业属于工业基础领域,超七成企业深耕行业10年以上,超八企业成居本省细分市场首位。
他表示,接下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继续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力度。2022年拟新培育3000家左右“小巨人”企业,带动各省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规模,同时将全面启动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工作。
此外,梁志峰指出,中小企业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也是数字化转型的主战场。但相对而言,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落后于大企业,一些中小企业尤其工业领域中小企业,由于人员、技术、资金等问题,仍然面临数字基础薄弱,转型内生动力不足,“不敢转、不想转、不会转”等问题。
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继续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联手、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并举,供需两端发力,加大力度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发展。
(责编:申佳平、高雷)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