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指标·数字化赋能 原文
信息系统、数字化赋能对应选项
指标解读1
【企业信息系统】
指标解读2
【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试点示范项目】
该项目2021年更名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
一、申报要求
(一)申报主体包括制造企业、信息技术企业、互联网企业电信运营商、科研院所、工业园区或其联合体,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具有较好的经济实力、技术研发和融合发展能力。
(二)已列入前期试点示范的项目不可重复申报,在建项目不可申报。中德智能制造合作方向不接收仅购买产品但未进行实质性合作的项目。
(三)工业和信息化部对试点示范申报书进行评审,遴选认定符合要求的项目开展试点示范。试点示范期为2年。
二、试点示范内容
(一)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
鼓励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达标企业总结提炼贯标经验成果,按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的导向、原则和要求,系统开展战略转型、管理变革、流程优化、技术创新和数据开发利用,系统性构建、运行、优化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能力体系,加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
1.面向供应链管控与服务的新型能力建设。鼓励企业开展以供应链高效协同管控、供应链快速响应与业务稳定性管理、集中采购、智慧物流、供应链金融为代表的供应链数字化管理与服务,构建数字化供应链,提升供应链现代化水平,重点关注寻源、计划、订单、采购、物流仓储、生产、销售等供应链运营活动的数字化、集成互联和协同运作,包括但不限于基于信息网络的供应商分级分类管理,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供需精准对接与订单准时交付,基于物联网的智慧物流与智慧仓储管理,基于大数据、区块链的供应链风险识别与安全管控,基于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供应链融资租赁,以及基于平台的多元化供应网络生态构建等。
2.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创新与服务的新型能力建设。鼓励企业开展以产品协同研制、个性化定制、全流程追溯、远程运维为代表的产品生命周期创新与服务,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协同管控与价值挖掘,重点关注产品全生命周期研发、设计、制造以及服务等活动的数字化、集成互联和协同运作,包括但不限于网络化协同研发设计,产品研发、工艺设计、生产制造一体化,众包研发,基于用户需求的个性化快速定制研发与精准交付,产品追溯与服务,以及围绕智能产品的在线检测、远程诊断、预测性维护等。
3.面向现代化生产制造与运营管理的新型能力建设。鼓励企业开展以智能工厂、智能化制造、数字化生产管理为代表的现代生产制造与运营管理,提升企业数字化生产管控水平,重点关注工业设备设施、制造过程、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的数字化、集成互联和协同运作,包括但不限于关键生产设备的数字化改造、上云用云、运行管理与绩效改善,智能制造单元、智能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设,产能平衡与稳定生产,生产运营集约化管控,数据驱动的精益生产和柔性制造等。
4.面向数字孪生的数据管理能力建设。鼓励企业开展以数据资源集中治理、数据模型开发部署、数字化设计制造仿真等代表的数据管理与应用,打造生产制造全过程、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孪生体,充分挖掘数据创新驱动潜能,重点关注企业基础数据管理机制建设以及数字孪生系统建设,包括但不限于业务数据自动采集与集中存储,仿真过程标准化及分级分类管理,基于数据建模与仿真优化的创新研发设计、工艺优化、智能运维和智能决策等。
(二)特色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
鼓励制造企业、信息技术企业、互联网企业,建设面向原材料、装备制造、消费品、绿色制造、安全生产等重点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发和推广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解决方案,提升制造业数字化水平。
5.面向重点行业的特色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围绕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垂直行业的深化应用,聚焦“平台+原材料”“平台+装备”“平台+消费品”“平台+电子信息”“平台+安全生产”“平台+节能减排”等领域,鼓励制造企业、信息技术企业、互联网企业等建设面向重点行业的特色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基于平台打造设计制造协同、生产管理优化、设备健康管理、产品增值服务、制造能力交易等解决方案,提升工业互联网平台行业应用水平。
6.面向重点区域的特色型工业互联网平台。聚焦制造资源集聚程度高、产业转型需求迫切的区域,鼓励建设面向重点区域的特色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制定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规范,开展基于数据的跨区域、分布式生产、运营,加快平台资源及区域服务能力整合优化,提升全产业链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和产品创新力,推动平台在“块状经济”产业集聚区落地,促进区域内中小企业“规模化”数字化转型。
7.面向特定技术领域的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面向“平台+5G”“平台+大数据”“平台+人工智能”“平台+区块链”“平台+云仿真”“平台+供应链”“平台+AR/VR”“平台+数字孪生”等领域,鼓励企业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各方资源建设技术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基于平台构建工业机理模型库、工业微服务资源池、工业知识图谱等基础资源库,配套研发可视化工业APP开发环境、大数据分析专业工具、数据贯通与管理平台、工业模型管理引擎等开发软件,推动降低高技术门槛和试错风险,促进专业应用的规模化复用。
(三)工业信息安全能力提升
8.工业控制系统产业能力提升。鼓励冶金、石化、化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烟草等重点行业工业企业以生产线新建/改扩建项目为基础,围绕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分布式控制系统(DCS)、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CADA)、安全仪表系统(SIS)等典型产品,与产业链上下游开展面向关键业务场景的联合攻关、适应性改造和大规模集成应用,提升工业控制系统本质安全,促进工业生产提质增效。
9.工控安全防护能力提升。鼓励工业企业落实《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防护指南》和《信息安全技术 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防护能力成熟度模型(报批稿)》等政策标准,开展工控安全防护能力贯标,结合业务特点建设相应的技术防护体系和安全管理制度,从工业网络安全、工业主机安全、工业设备安全、工业数据安全、供应链安全等方面,提升工控安全风险发现、防范和消减能力,保障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10.工业数据管理能力提升。鼓励企业参考《工业数据分类分级指南(试行)》,综合考虑行业要求、业务规模、数据复杂程度等情况对工业数据进行分类分级梳理。工业企业分类维度包括但不限于研发域、生产域、运维域、管理域、外部域,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分类维度包括但不限于平台运营域和企业管理域。在此基础上根据数据遭篡改、破坏、泄露或非法利用的潜在影响,确定每一类工业数据的级别,为建立健全数据安全防护体系、发挥数据要素价值奠定基础。
(四)中德智能制造合作
11.产业合作。支持两国企业、行业协会和科研院所围绕增材制造、机器人、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等行业开展合作,提升智能制造解决方案能力,支持两国企业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实现互利多赢。
12.标准化合作。支持两国企业和机构围绕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车联网、云计算等领域,开展标准研制、测试床搭建、标准互认、技术路线图制定等合作,推动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互联互通,联合申请国际标准。
13.人才培养合作。支持两国高校、职业技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和企业围绕高级人才培养、职业技工培训、人才培训中心联合建设、校企合作平台搭建等方面开展合作,提升中高级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职业技工的智能制造技术和管理能力。
指标解读3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
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让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在企业落地生根的过程,并申请第三方的两化融合评定机构来现场审核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叫两化融合贯标。
1
什么样的企业可以做?
两化融合贯标程度分4个层次:
2
什么是单项应用?
3
企业两化融合贯标需要具备的条件?
GBT/23001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中说明贯标企业不限制行业,不限制规模。但是两化贯标存在一个通过率的问题,所以稍具规模企业贯标过程中通过率会高些。
MES(生产制造执行系统)、
ERP(企业资源管理计划需要涉及到生产模块的使用)、
PLD/PDM(企业产品设计研发生命周期管理的软件)、
设备安全管理软件(煤矿,化工行业安全保障,设备管理类型的软件)、
外贸订单销售管理(出口工厂专门用来进行销售管理的软件)、
企业特有的能提高生产力,降本增效的各种信息化系统。
生产设备可以互通互联,有一个统一的管理平台来进行所有设备管理。
两化评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需要公司能进行资金保障,要求企业近两年对信息化工业化有资金投入(包括生产设备、信息设备、服务器、各种培训服务等) 建议20W元以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此项是需要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最好有独立的机房或者机柜,保障外人不能随意破坏窃取服务器数据。如果企业系统是云端部署,无独立机房也可以。
申报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相关项目的好处
政府支持:
5、通过评定的企业将在省技术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专项资金政策上给予优先支持。
流程管理:
4、数据驱动,辅助管理决策。
团队建设:
可以说,两化融合贯标的评定结果采信,在供应商遴选与评价、销售授信、招标投标、金融机构投融资、社会组织的企业评奖评价、中央企业信息化考核、资质认证等领域具有巨大优势。
来源:领军研究院